當前展覽-基本陳列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湖南省博物館3樓展廳
永久陳列
本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裏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
湖南人
湖南省博物館2樓展廳
永久陳列
本展覽免費對公眾開放
湖南省博物館定位為全面反映湖南歷史文化的區域性綜合類博物館,向社會推出一個能夠反映湖南區域文明發展進程的通史性基本陳列是我們的使命。
湖南的歷史文化,是「湖南人」自身創造湖南區域歷史、積累湖南區域文明的過程。因此,策劃反映湖南地區歷史文化的基本陳列,只有圍繞「湖南人」為展示核心,歷史和文明才有靈魂與內涵,才能成為本地區鄉情宣傳、教育的平台,才能成為外地遊客系統了解湖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傳承歷史、啟迪當下的作用。
本陳列從「湖南人」第一人稱的自身來展示湖南的歷史與文化,分別向觀眾解讀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發展輪廓是什麼樣的?即第一部分「家園」;接着展示這裏生活着一群什麼樣的人,現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即第二部分「我從哪裏來」;然後詮釋湖南人是如何獲取生活資源的?即第三部分「洞庭魚米鄉」;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生活習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跡」;最後提煉總結出湖南人的精神氣質是什麼?即第五部分「湘魂」。五部分層層遞進,彼此融為一體,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覽要「見人見物見精神」的目的。
當前展覽-專題陳列
煙雲盡態——湖南大發體育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展
湖南省博物館三樓專題展廳
《三希堂法帖》始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曆敕命梁詩正、蔣溥等人歷時七年從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里的歷代書法名跡中甄編、摹刻而成。其中收錄了珍藏在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愛」——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後,乾隆於北海公園中特建「閱古樓」以儲帖石,又題「煙雲盡態」四字榜書及七言詩以附之,足見珍視程度。
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晉,下至晚明,幾乎囊括了《停雲館帖》《郁岡齋帖》等明代叢帖內的所有墨跡珍品。一些原跡或毀或失,今天已無法見到,如鍾繇《薦季直表》、王獻之《送梨帖》、趙孟頫《紈扇賦》等,幸賴此刻「勾魂攝魄」之術,留存「下真跡一等」之貌。
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鑒選嚴格、摹刻精良、規模宏大,匯集名家135位、法書340件、題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編32卷,刻石495塊,鐫字9萬餘個,堪稱刻帖之翹楚,乃「藝苑之鉅觀、墨林之極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湖南大發體育博物館書畫碑帖藏品豐富,不乏珍品。2021年策劃、展出《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反響熱烈,廣受好評。時隔一年,我們再次遴選六十餘人百餘件作品,悉數將其和盤托出,以饗觀眾,並祈方家教正。
方圓之境——湖南大發體育博物館藏銅鏡展
湖南省博物館三樓專題展廳
銅鏡是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橫生的一朵奇葩。近代國學大師羅振玉的《古鏡圖錄》有云:「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而事實上,銅鏡之旨趣不止於此。青銅時代結束之後,鼎、簋、尊等青銅禮器逐漸退居廟堂、宗祠等專用場所,銅鏡、銅錢等小件卻日益深入百姓生活,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尤其銅鏡不斷推陳出新,歷經了兩漢繁榮和魏晉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達到了發展巔峰,其後歷經宋元明清時期的平穩發展,在清代中晚期玻璃鏡出現之後才日漸式微。數千年間,銅鏡在鑄造工藝、造型、紋飾、銘文方面都與時俱進,花樣翻新,異彩紛呈,可謂銅器中碩果僅存的不斷生長的鮮活範本。
中國古代銅鏡,作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載着宗教信仰、美好祝願等諸多寓意,也頻繁出現在詩詞歌賦、傳奇話本等歷代文學作品中,產生了廣為流傳的破鏡重圓、以人為鏡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銅鏡成為了一種無法替代的文學意象,並形成一種「鏡鑒文化」。
本次展覽甄選湖南大發體育博物館院藏銅鏡中200餘面形態風格精絕於時代者,基本涵蓋戰國至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鏡種,旨在通過對不同時代銅鏡的造型、紋飾、銘文等的展示,體現銅鏡發展脈絡,揭示銅鏡延續數千年的旺盛生命力,發掘其文化內涵。
明鏡所以察形,述古所以知今。銅鏡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如同方方圓圓的窗口,由此可以窺見古人的生活、科技、藝術及審美情趣等。方圓之境,可觀民風世情,可知興亡得失,亦可明文化的累積與創新,從而照亮我們的今天。
至純至美——湖南省博物館藏單色釉瓷器展
湖南省博物館三樓專題展廳
從古至今,單色釉瓷一直是中國瓷器的重要品類,代表了中國最傳統的審美觀念。純淨素雅的單色釉瓷,深受中國古代皇家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睞。
單色釉瓷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斕的局面。東漢時期,中國南方創燒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隨後,白瓷技藝斷裂,黑瓷在褐瓷基礎上創燒,青瓷蓬勃發展,並在南朝晚期傳入北方。北方改進青瓷技術創燒成熟白瓷,逐漸形成隋唐時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還出現了綠釉、黃釉、紅釉瓷,其後綠釉持續發展,黃釉技藝斷裂,直至明代發展出新的黃釉工藝。紅釉為偶然燒成,元代才掌握燒造技術。明清時期,單色釉瓷器迎來發展高峰期,釉色品種層出不窮。
縱觀單色釉瓷的發展史,燒制技藝有傳承創新,有倒退斷裂,過程複雜曲折,體現了中國制瓷工匠推動釉色演進的智慧與艱辛。至純至美的釉光里,閃爍着中華文明的璀璨和輝煌。